“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高速增长,我国也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近期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即“车网互动”)的政策密集发布,“人-车-桩-网”多元要素协同交互的“信息-物理-社会”耦合特征和发展理念逐渐明晰,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关注。虽然规模化的车网互动能有效促进新能源开发和消纳,并支撑电网多时空尺度电力电量平衡,然而当前车网互动的运营模式相对单一、部分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市场化交易和监管机制仍然缺失,安全风险也尚未充分认知。因此,亟需以“信息-物理-社会”耦合的视角,科学设计车网互动的顶层架构与技术路线,综合分析现状水平与发展演变阶段,探索创新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市场机制,进而协同提升能源电力、交通管理、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行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智能互动能力,为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鉴于当前的问题与机遇,《综合智慧能源》特推出“信息-物理-社会耦合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技术及市场机制”专刊,邀请浙江大学李知艺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班明飞副教授、东南大学宋梦副教授、河海大学李杨讲师担任特约主编,共同探讨“双碳”目标及“信息-物理-社会系统”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最新研究进展、理论成果、技术应用以及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欢迎业内同仁踊跃投稿!
一、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车网互动系统架构设计与建模
(2)车网互动模式设计与电网支撑能力评估
(3)车网互动关键信息技术及安全防护
(4)新能源汽车集群时空行为规律与互动潜力分析
(5)承载规模化车网互动的电网规划与运行
(6)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提升
(7)新能源汽车全寿命成本与互动收益测算
(8)新能源汽车高频双向充放电接口装置
(9)促进规模化车网的配套电价与市场机制
(10)规模化车网互动实践与标准化
二、时间进度
专刊拟于2024年8月31日截稿,择期优先出版。
三、征稿要求
(1)专刊只收录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拒绝一稿多投。作者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
(2)按照《综合智慧能源》论文格式要求使用 Word 软件排版,请登录《综合智慧能源》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 或www.iienergy.cn)下载中心下载论文模板。
(3)请保留论文图片、曲线和表格原始文件,并在投稿时按规定提交。
(4)论文作者应遵守相关学术不端规定。
四、投稿方式
(1)在线投稿(推荐):登录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或www.iienergy.cn),完成在线全文投稿,欢迎投稿时推荐审稿人。
(2)邮箱投稿:zhiyi@zju.edu.cn(李老师);hdjs-chd@vip.163.com(编辑部)。
(3)咨询联系:刘芳 0371-58501060/13838002988;杨满成 010-63918755/ 13801175292。
特约主编
李知艺,博士,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配电网规划与运行、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发表SCI/EI检索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获IET Premium Award,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担任10余本SCI/EI期刊的编委/副编辑,获IEEE PESGM最佳论文奖2次、最佳编委奖4次、优秀审稿专家奖10余次。
班明飞,博士,东北林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及其它部省级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高纬度低碳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与运行、含清洁电源与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协联优化调度、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与大气污染防治协同优化策略及基于风-光-储-无人机的智能化综合监测系统等。
宋梦,博士,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需求侧资源建模与调控、虚拟电厂、电力市场以及配电网优化运行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2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录用期刊论文40余篇,授权中国专利8项,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2),中国能源研究会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排1),担任《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电力需求侧管理》《供用电》等杂志青年编委,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青年专家团成员。
李杨,博士,河海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用户侧资源聚合控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入选河海大学大禹学者第四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