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型电力系统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大量风电、太阳能、储能系统等分布式和灵活性资源以及需求侧响应技术等正加速融入进电力系统框架。这些资源不仅为电力系统的调节和优化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同时对系统的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系统的韧性是指其在面对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网络攻击等各类极端事件时,能否保持稳定运行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提升韧性需要更加依赖于异质灵活性资源的有效管理。
因此,灵活性资源在新型电力系统的韧性提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响应负载的快速变化,还能在电力系统遭受破坏时,凭借灵活调度与快速响应机制,迅速恢复供电,有效减轻极端事件对电网的影响。通过优化这些资源的配置和调度,可以显著增强电力系统的韧性,为极端条件下的稳定运行筑起坚固防线。
基于此,《综合智慧能源》策划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韧性提升的灵活性资源优化”专刊,邀请武汉理工大学董政呈副教授、田猛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蔡晔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徐俊俊副教授,南通大学张新松教授,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电力有限公司许德操正高级工程师共同担任特约主编,探讨各类灵活性资源参与下,新型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理论成果、技术应用及相关标准,为确保极端情境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指导。诚挚欢迎业界专家和同仁积极投稿!
一、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灵活性资源在电力系统韧性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2)新型电力系统、配用电系统的韧性提升策略。
(3)考虑多种灵活性资源的配电系统规划。
(4)配用电系统的供需互动和需求响应技术。
(5)各类极端事件下电力系统的韧性评价和提升。
(6)信息、物理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连锁故障。
(7)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电力系统的建模和韧性研究。
(8)极端气象等灾害下分布式电源的出力预测。
(9)移动储能等资源在电力系统韧性场景下的应用。
(10)人工智能方法在电力系统韧性提升中的应用。
(11)极端事件下交通系统对电力系统韧性的影响。
(12)面向电力系统韧性提升的信物融合态势感知技术。
二、时间进度
专刊拟于2025年1月31日截稿,择期优先出版。
三、征稿要求
(1)专刊只收录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拒绝一稿多投。作者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
(2)按照《综合智慧能源》论文格式要求使用 Word 软件排版,请登录《综合智慧能源》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 或www.iienergy.cn)下载中心下载论文模板。
(3)请保留论文图片、曲线和表格原始文件,并在投稿时按规定提交。论文作者应遵守相关学术不端规定。
四、投稿方式
(1)在线投稿(推荐):登录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 或www.iienergy.cn),完成在线全文投稿,欢迎投稿时推荐审稿人。
(2)邮箱投稿:zcdong@whut.edu.cn(董老师);hdjs-chd@vip.163.com(编辑部)。
(3)咨询联系:刘芳0371-58501060,13838002988。
特约主编
董政呈,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物理电力系统韧性、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项;累计发表SCI/EI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5项;2019年入选许昌市英才计划;担任多个学术会议特别分会组织者/技术委员会成员/分会主席,多个SCI期刊客座编辑,《综合智慧能源》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和青年助理编辑,TSG等30余个期刊审稿人。
田猛,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网信息物理系统韧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累计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担任多个学术会议特别分会组织者/分会主席,多个SCI期刊客座编辑,《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和青年助理编辑。
蔡晔,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安全运行与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单篇代表论文引用超过200,授权专利4项;入选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杰出创新人才,长沙理工大学湖湘学者特聘教授;担任《电气工程学报》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和助理编辑。
徐俊俊,博士,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电气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配电网态势感知与优化运行、信息物理系统安全控制等。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021年度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资助计划、第二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青年专家团;获2023年度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2021年度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五届国际电气与能源大会“会议最佳论文”奖、2023年度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期刊“十佳编委”称号等。
张新松,博士,南通大学教授、博士士生导师、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项,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委托科技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学会科技奖励4项。
许德操,硕士,正高级工程师。2007年就职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先后从事电网调度、电网基建、电网发展等专业工作。2023调整至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电力有限公司,负责新能源等电源生产、调度及科技创新工作。在工作期间,积极推动青海电网规划、建设以及新能源可持续健康发展,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网公司“先进个人”1项,电力协会、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项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