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储能驱动的综合能源供能关键技术”专刊征稿启事
  •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诸多之前依单一能源的能源系统逐渐演变为耦合多种能源的综合能源系统。然而,随着周期性和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入,系统动态特性显著增强导致供能侧与用户侧出现以下问题:一方面,功率随机性波动加剧了能源供需失衡;另一方面,系统复杂度提升使得整体能效降低、安全风险增加。

    储能技术可实现热能、电能、压力能、机械能等多形式能源的大规模储存和柔性储供能,与综合能源系统耦合不仅能显著增强系统的柔性供能能力还可通过优化能源转换路径提升整体能效水平,加速我国能源系统双碳目标的实现。然而,这种耦合关系也为综合能源系统带来了跨介质耦合机理的理论建模多时间尺度动态特性的协同控制多能流交互下的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等挑战,亟待开展系统性研究

    为加快储能技术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高效应用,进一步提高综合能源系统的供能效率,共同面对储能技术耦合带来的巨大挑战,《综合智慧能源》杂志特邀北京建筑大学熊亚选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鹿院卫教授新疆工程学院樊小朝副院长、内蒙古工业大学王峰教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工程研究院陈永安正高级工程师华能集团能源研究院谢典高工担任特约主编,共同策划储能驱动的综合能源供能关键技术刊。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积极撰文,踊跃投稿,共同探讨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

    一、专题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前沿储热技术

    (2)前沿物理储能技术

    (3)前沿电化学储能技术

    (4)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理论研究

    5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实验研究

    6)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仿真模拟

    7)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控制策略

    8)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示范工程

    9)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10)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文献综述

    (11)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与运营经验

    二、时间进度

    专刊拟于2025101截稿,年内择期优先出版。

    三、征稿要求

    1)专刊只收录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拒绝一稿多投。作者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

    2)按照《综合智慧能源》论文格式要求使用 Word 软件排版,请登录《综合智慧能源》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www.iienergy.cn)下载中心下载论文模板。

    3)请保留论文图片、曲线和表格原始文件,并在投稿时按规定提交。

    4)论文作者应遵守相关学术不端规定。

    四、投稿方式

    1)在线投稿(推荐):登录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完成在线全文投稿,欢迎投稿时推荐审稿人。

    2)咨询联系:刘芳 0371-5850106013838002988;杨满成 010-6391875513801175292

     

    特约主编简介


    熊亚选,男,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综合智慧能源》《热力发电》青年编委。主要从事超低碳储能、综合能源系统、建筑精准节能、中低温余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作为研究骨干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973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项目。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1项,第一、三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二等奖各1《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pplied Energy》《Energy》《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主编/参编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5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10余项,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竞赛一、二等奖10余项。邮箱:xiongyaxuan@bucea.edu.cn

    鹿院卫女,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新能源(发电)设备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高温熔盐传热储热及应用基础研究,包括低熔点混合熔盐设计与优选、理化特性与稳定性、对流传热机理、装备研发与工程示范,在熔盐传热与储热领域积累了丰富研究经验,可以为熔盐储热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0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访学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煤(深圳)研究院委托项目、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委托项目、中国华能集团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0余篇,申请专利8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专利转让1200余万元。参编专著1部、教材1本。邮箱:luyuanwei@bucea.edu.cn


    樊小朝,男,新疆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副院长、教授,新疆大学研究生导师,新疆杰青人才,新疆天山英才人才。国家基金评审专家、新能源产业创新联盟会员、中国电工学会氢能专委会员、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委员。主要从事流体流动稳定性、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技术以及综合能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SCI一区《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Energy》《Applied Energy》《Fuel》等期刊审稿专家,国内TOP核心期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中国电力》等期刊评审专家。主持国家基金项目4项,参与6项;主持自治区基金项目2项,参与5项;参与自治区重大课题2项、自治区重点研发5项。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70余项。邮箱:297546366@qq.com


    王峰,女,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新能源发电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熔盐储热技术、燃烧污染物控制及碳捕集技术、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内蒙古自治区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等期刊审稿人。在《Carbon Capture Science & Technology》《Langmuir》《Solar Energy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5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项。邮箱:wangfeng@imut.edu.cn

    陈永安,男,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工程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十五五”能源科技创新支撑性课题专家、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太阳能发电可靠性学组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双碳”和数字化转型领域基础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工业大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产业导师。主要从事压缩空气储能和新能源技术研究。完成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正在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邮箱:13810850428@163.com

    谢典,男,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高级工程师。2018年于华北电力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0—2022年在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及相关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近5年承担或重点参与国家能源局、中国工程院、中国华能集团等单位的10余项研究课题,对煤电转型、零碳园区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等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再电气化导论》《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等专著,获得中国华能集团软科学研究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邮箱:xiedian1990@163.com

  • 发布日期: 2025-04-03  浏览: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