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环保政策趋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驱动下,传统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及供应弹性不足问题日益凸显,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凭借独特优势成为研究热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气象条件影响,发电功率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大规模并网时会给电网稳定性与可靠性带来严峻挑战。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整合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结合制氢与储能技术,实现多能形式互补与多元供能体系协同。一方面,储能技术通过储存发电高峰期多余电能并在低谷期释放,有效平抑功率波动、优化电能质量;另一方面,制氢技术则将电能转化为氢气储存,拓展能源储存形式与规模,增强系统灵活性与适应性。此外,该系统还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提供新思路,通过优化配置与协调控制内部各部分,降低弃风弃光现象发生概率,实现其就地消纳与灵活调配,助力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能源转型迈向更高层次。因此,开展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集成与运行优化研究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率意义重大。
基于此,《综合智慧能源》策划了“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集成与运行优化研究”专刊,邀请内蒙古工业大学孟克其劳教授、张冬冬教授、方龙副研究员、常春研究员、朱虹谕讲师、马天增副研究员、武晓栋讲师、郭丁彰讲师担任特约主编,共同探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背景下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集成与运行优化方面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论成果、技术应用及相关标准,旨在减少风光资源不确定性对电网的影响,提高制氢储氢的效率,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诚挚欢迎业界专家和同仁积极投稿!
一、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风光氢储系统集成架构与设计
(2)风光发电预测与功率调节技术
(3)高效制氢技术与系统优化
(4)先进能量储存与运输技术
(5)储能系统在风光氢储系统中的应用与协调控制
(6)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与优化调度
(7)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风光氢储系统智能监控与故障诊断
(8)风光氢储系统与电网的交互与并网技术
(9)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性评估与市场机制研究
(10)高效太阳能电池设计与性能优化
(11)高效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
二、时间进度
专刊拟于2025年10月31日截稿。
三、征稿要求
(1)专刊只收录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拒绝一稿多投。作者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
(2)按照《综合智慧能源》论文格式要求使用Word软件排版,请登录《综合智慧能源》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 或www.iienergy.cn)下载中心下载论文模板。
(3)请保留论文图片、曲线和表格原始文件,并在投稿时按规定提交。
(4)论文作者应遵守相关学术不端规定。
四、投稿方式
(1)在线投稿(推荐):
登录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 或www.iienergy.cn),完成在线全文投稿,欢迎投稿时推荐审稿人。
(2)邮箱投稿:
dongdongzhang@imut.edu.cn(张老师);
hdjs-chd@vip.163.com(编辑部)。
(3)咨询联系:
刘芳 0371-58501060 13838002988;
杨满成 010-63918755,13801175292。
特约主编
孟克其劳,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常务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带头人,自治区“能源学科群”首席科学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拔尖一流学科带头人,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综合系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新能源设备专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风光储氢综合能源系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装备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和国际能源署IEA TASK41开放课题等10余项。近5年主持的纵横向项目达1.3亿余元,获中国风能专委会颁发的中国风电装机5亿千瓦“杰出贡献者”荣誉,起草国际国家标准4项。
张冬冬,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澳门大学博士后(濠江学者A类),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负责人。获得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特许工程师(CEng)、国际注册工程师、科睿唯安ESI工程与交叉学科领域前1%评审专家、多个专业顶刊“优秀评审专家”等多个学术荣誉和资格认证,连续入选全世界顶尖前2%科学家榜单。长期从事高性能电机与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系统与先进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人社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中科院SCI一区和二区以上论文50多篇,其中ESI热点论文3篇(Top 1‰),高被引论文11篇(Top 1%)。授权(受理)专利50多项,其中多项专利成果实现转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等多项教学和学术奖励。担任《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及多个期刊青年编委。作为本地主席、奖励主席、分会主席等参与组织专业国际会议10余次。组织SCI专刊5次,担任80余个SCI期刊、10余个核心期刊和30余个国际EI会议审稿专家,累计评阅 SCI 论文 500 多篇、核心及EI论文150余篇。
方龙,中南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教务办公室主任。获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英才兴蒙”第五类人才、中南大学校长博士创新奖学金等荣誉,致力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前沿探索与产业化应用。长期从事新能源技术领域研究,聚焦复杂气候下光伏组件的性能评估、新型高效率光伏器件设计、优化,智能光伏系统研发,光伏驱动技术开发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鄂尔多斯“揭榜挂帅”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科研专项课题等10余项。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Nano Research》《Nanoscale》等中科院SCI一区和二区以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受理)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常春,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研究员、能源化工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2016—2017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科技部及北京市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Applied Energy》《Ener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优秀审稿专家、《可再生能源》编委。长期从事新能源利用技术及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获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英才兴蒙”第五类人才、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等荣誉。参与国内首个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系统研发建设。主持国家自然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项目2项。发表SCI检索、EI检索、国际编著及国家科技报告等学术成果8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朱虹谕,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讲师。内蒙古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博士专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普专家。长期从事风-光-储新型能源系统协同优化运行技术、分布式虚拟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鄂尔多斯市新能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等7项。获宝钢教育奖学金、AEEES优秀组织奖等奖励。作为分会主席、特邀报告学者等参与组织专业国际会议2次。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被SCI收录15篇,其中包括SCI中科院一区论文12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受理)专利10余项。
马天增,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博士后,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高温太阳能热化学制氢、固态储氢等方面的研究。主持3项太阳能热化学方面科研项目,包含博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博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院校合作项目1项。参与多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工所科研基金项目。近5年在Renewable Energy、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Energy等q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
武晓栋,天津大学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讲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能源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中科院SCI分区二区及以上论文8篇),获中国电力促进发展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22年)、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担任《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SCI期刊审稿专家,累积评阅SCI论文10余篇。
郭丁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压缩气体储能系统、高压存储装置以及热管理与流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鄂尔多斯市先导专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5篇,发明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