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双重背景下,以风电、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已成为推动清洁能源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新能源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对电网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智慧能源设备、电动汽车、工业设备、空调以及储能设备等新型设备发展,能够实现电网柔性负荷调节和控制,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方式正从传统的“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新能源利用和柔性负荷的调度和调节是缓解供需侧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如何充分发挥新能源与柔性负荷资源,提高源荷匹配以及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越来越依赖于需求侧的灵活性。相比传统的以发电侧调节为主,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 DR)能提供更经济、更快速的调节手段。而现代负荷已不再单一,呈现出“多源、多类、多时变”等特征,研究多源柔性负荷调节机制,并设计相应的响应策略和控制方法,对于构建主动型用户、提升系统柔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综合智慧能源》策划了“新能源利用与柔性负荷调控”专刊,邀请暨南大学蔡阳副教授、长江大学汪维伟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周跃宽助理教授、武汉大学赵福云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刘吉营教授、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钟国彬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岳菁鹏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高强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丽娟正高级工程师担任特约主编,共同探讨“双碳”目标、双高电力系统以及智慧能源背景下新能源利用与柔性负荷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理论成果、技术应用及相关标准,旨在推动低碳智慧新能源系统技术发展和研究,诚挚欢迎业界专家和同仁积极投稿!
一、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 该方向为新能源利用与柔性负荷调控综述性论文。
(2) 新能源高效利用与并网优化
(3) 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建模与优化
(4) 柔性负荷调节与需求侧响应策略
(5) 新能源先进智能预测与算法
(6) 能源系统优化与规划策略
(7) 低品位能源高效利用与转换
(8) 可再生能源系统综合利用
(9) 需求响应参与电网调度与优化
(10) 可再生能源系统管理与优化
(11) 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策略
(12) 柔性资源识别与响应潜力评估
(13) 新型储能聚合调控技术
(14) 新能源系统储能集成应用
二、时间进度
专刊拟于2025年10月31日截稿,择期优先出版。
三、征稿要求
(1)专刊只收录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拒绝一稿多投。作者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
(2)按照《综合智慧能源》论文格式要求使用 Word 软件排版,请登录《综合智慧能源》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 或www.iienergy.cn)下载中心下载论文模板。
(3)请保留论文图片、曲线和表格原始文件,并在投稿时按规定提交。
(4)论文作者应遵守相关学术不端规定。
四、投稿方式
(1)在线投稿(推荐):登录在线采编系统(www.hdpower.net或www.iienergy.cn),完成在线全文投稿,欢迎投稿时推荐审稿人。
(2)邮箱投稿:thomascai301@163.com(蔡老师);hdjs-chd@vip.163.com(编辑部)。
(3)咨询联系:刘芳0371-58501060,13838002988。
特约主编
蔡阳,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国际能源学院/能源电力研究中心副教授,广东省电气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全国暖通空调学会通风专委会委员,暖通空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风委员会委员,暖通空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建筑物理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Modern Energy 编委、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Advanced Electrical Engineering编委;国际期刊Journal of Solar Energy Research Updates编委,《制冷》期刊编委、贵州大学(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综合智慧能源》期刊青年编委、《广东工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青年编委、Energies客座编辑及多个能源与环境领域知名期刊(ECM、Energ、JCLP、ATE、Renew Energ,Building simulation,JES, 制冷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广州建筑等)审稿人,兼任中国建筑协会协会热电与新能源分会入库专家、广东省/市能源领域/暖通空调领域/土木建筑领域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等专家,全国节能减排竞赛评审专家。中国城科绿建委高级会员、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高级会员、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南海区科技成果转换人才库成员、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等。
作为负责人/技术骨干参与了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专项与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专项、国家能源局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亚热带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等课题2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期刊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篇,被引1000余次,授权专利10余项。受邀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制冷与空调国际研讨会、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年会、Roomvent国际会议、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暖通空调模拟学术年会、华人能源与环境国际会议等做邀请报告多次。主要研究方向是新能源利用、建筑负荷调控、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低品位余热利用、能源设备热管理等研究。
曾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优秀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优秀党员、暨南大学青蓝学者(四层次)、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十大学术之星”、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学术十杰”,博士学业一等奖,硕士学业二等奖等10余项荣誉奖励。指导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全国节能减排等比赛获奖10余次。
汪维伟,武汉大学热能工程博士/博士后,长江大学(武汉校区)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制冷学会理事,湖北省碳中和研究学会理事;围绕智慧热管多尺度高效相变热输运及热管理、太阳能-地热-储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主持了1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共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其中SCI检索43篇),在能源与传热领域权威SCI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7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受邀担任Buildings 、Frontier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 SCI专刊首席客座编委,Applied Energy、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等20余本知名SCI期刊审稿人;入选173计划青年首席,湖北省制冷学会“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托木斯克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曾获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CEBE2023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报告奖,SET2024国际会议最佳海报奖。
周跃宽博士,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2023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课题委托课题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新型跨学科领域,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系附属助理教授。全球前2%科学家 “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及 “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国际能源会议CUE 2020最佳论文奖获得者,第二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优秀博士生奖获得者,国际科学组织Vebleo 协会会士(Vebleo fellow)。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等国际Top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00篇,总引用量超过5300次,H-index 47,6篇入选国际高被引论文(ESI 1%),主编国际专著4部,参与国际专著重要章节7部,先后主持/参与国际、国家级和省市级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级项目10余项。Energy Nexus (IF 8.0), Carbon Footprints编委,Nexus (Cell press), Energy Reviews青年编委, 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理事会理事,新加坡ASTAR特大低碳项目(千万级)专家评委。周博士的研究旨在通过清洁能源生产、节能系统设计和运行、智慧能源集成创新、人工智能预测和优化等技术,实现低碳建筑与可持续区域能源系统,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建筑领域碳中和,研究涉及跨学科领域和多学科交叉,包括材料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可再生能源工程、能源经济学和人工智能等。主持多项省市级项目,参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节能减排平台、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长期跟行业龙头企业合作。
赵福云,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绿色建筑能源转化利用、新型热管技术、建筑多元通风理论和计算流体力学反演(协同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获国家级青年人才、德国洪堡学者、省杰出青年基金、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特聘专家等荣誉。主持和核心参与科技部“97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和“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省尖刀计划(湖北顶级科研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省杰出青年基金、武汉市应用前沿项目、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及国防预研项目等。长期开展低碳公共建筑绿色低品位能源高效转换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0项,荣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
刘吉营,博士,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系主任/教授。民盟山东建筑大学支部副主委。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带头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暖通空调学会模拟专委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制冷学会产学研分会秘书长,山东省暖通空调“四委员会”委员,全国土木工程领域双碳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副主任等。《Building Simulation》、《制冷与空调》、《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青年编委,国际期刊《Building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编委,《Sustainability》客座编辑,《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Cities》审稿编委,《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等20余部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等横纵项目30余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H-index 28。申请及授权专利50余项、软著10余项,参编著作5部,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3项。指导本科生多次获CAR-ASHRAE、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级及省级竞赛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辐射空调系统节能及优化、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城市微气候与健康等研究。
钟国彬,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部总经理,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与储能事业部副总经理,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委员。
作为负责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功率超级电容器器件的服役行为及失效机制研究”“储能电池跨尺度原位成像技术合作研究”、工信部“高能量长寿命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及储能系统和纸隔膜材料”、广东省科技厅旗舰项目“耦合型电化学储能电站全过程安全防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以及多项南方电网重点科技项目。作为项目经理完成珠海电厂21MW/10.5MWh储能调频项目、东莞供电局10MW/3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梅州70MW/140MWh独立储能项目建设。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技术奖二等奖、南方电网价值创造奖一等奖、广东电网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等奖励。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储能领域发明专利67项,出版《化学储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2部专著。主持或参与制订《电化学储能电站后评价导则》、《电力储能基本术语》、《电力储能用超级电容器》、《电化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状态评价导则》等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岳菁鹏,博士后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主管、技术专家。主持1个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负责4个省级企业科技项目,骨干参与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能综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
高强,硕士,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与控制、继电保护、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担任IEEE PES 智能电网与新技术委员会(中国)理事。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南方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2项,获中国电力创新奖三等奖1项、南方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改进奖等3项,发表EI等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制定行标、南网企标等25项。
王丽娟,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王丽娟女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土木建筑科技创新青年才俊,广东省标准青年人才奖,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导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广东省重点科技项目3项,荣获科技奖项二十余项,包含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华夏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项等,参与10余部国家行业广东省标准编制。